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创优|张鹏举:乌海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筑设计一等奖)

筑匠大家
2024-09-03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建筑 ,作者张鹏举

主创建筑师:张鹏举

内蒙古西部实训基地
项目由内蒙古乌海市废置的黄河化工厂改造而成,改造设计的核心在于营造一处具有记忆价值的特定场所,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特殊的组成部分。设计通过串联场景组织动线,让路径为感知而生;通过延续既有材质凸显表皮性格,让质料为表情而选;通过设置互动领域增加感知强度,让界面为行为而设;通过改变任务要求强化利用,让痕迹为回忆而留。另外,在营造空间气质和建构场所秩序等方面采取了包围、铺陈、提纯、返真、游离等面向体验的具体策略。

经验与体验——乌海市黄河化工厂一期工程改造设计

2015年,在完成了一系列改造设计项目后,承接了乌海市黄河化工厂的改造设计工作,任务是将废弃的化工厂改造为乌海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黄河化工厂总用地面积是346702平方米,现有厂房建筑面积39800平方米。改造建设分为二期,目前改造的一期工程包括建筑类实训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生活用房,以及在过程中增设的展陈体验区。整体改造设计过程延续了曾经的经验做法,分别是:设计初期识别既有空间引导功能;设计过程延申到施工现场;策略上继续贯彻统合多效原则;把营造气质和建构秩序当作重点等。这是从以往改造设计中总结出的一些工作方法,其有效性也是我们被认可和选择的主要原因。面对新的改造对象,虽然沿用以往的方法,但结果却不尽相同,同时也有一些新的体验。



1、识别既有空间

设计之初,花大量时间考察现场,鉴定房屋质量,测绘厂房空间,而其中更重要的是识别既有空间,赋予适宜的功能。就方法和过程而言,改造项目中的由现有空间引导设计走向,是与一般意义上由功能引导设计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常常出现的是,既有空间不能匹配目的功能,于是,反复沟通使用方成为常态,其中,沟通说服的主要内容是改变业主关于某项功能的位置动线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深切感受到转变先入为主的某些观念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充分的沟通还可以启发出新的功能,如核心展陈区,就是由车间的状况启发产生的:原任务书并没有展陈功能,在反复考察现场后发现,这一组车间内部由密密麻麻的机器填充,不能提供使用空间,大型机器是与结构共生的,拆掉任何一组都会导致结构的失效
这些机器是化工厂生产线的核心部分,代表了一个时代该领域的工艺水平,留下来的意义无需多说,但核心区占地较大,改变的牵动面自然也大,不仅仅是一个任务书的改变,还包括政府复批,规划复审、资金重新划分等。在这个职能转变的核心区,由于承载工艺的机器和房子都变成了“实物展品”,观展是游历性的,还需要一个室内展厅供说明性的展陈使用;另外,政府受到启发后决定成立“乌海市工业展览馆”,其相关展览也自然并入此厅。起先的想法是启用近旁的一个金属罐体,打开后发现内部空间十分酷,做加层和保温处理势必破坏这种体验,于是设计继续远离任务书,以罐体为过厅又延伸出一个1000平方米的新展厅。这一由空间启发而诱导功能的过程也在建筑实训馆有所体现:一个旧厂房原本定位为实训车间,一次,进入厂房后体验了午后阳光透过砖砌花格洒满空间的场景,充满了梦幻般的光阴感,设计毫不犹豫将其改为集散、交流的前厅,仅用玻璃封闭了花格窗

在识别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寻找最适合某个既有空间的功能,其中,平衡的拿捏是一种本领,敏锐的眼光是一种修为,但,坚持和实现判断的韧性是否也该视为一种职业素养?


2、统合策略与效能

对于改造项目,经济性和空间弹性始终是设计主题。为此,我们在以往的改造设计实践中,选择设计策略时形成了一种“统合多效”的思维习惯。统合多效是指把解决多个设计问题的策略统合成一个或尽量少的策略,从而一招下去实现多个效应,带来尽可能大的经济效能。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不同于其他设计项目,会首先面对一些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如安全加固、节能改造、记忆保留以及物理环境改善等,因而,统合这些问题达到一招多效的策略则更有意义,避免策略的层垒效应,让整体更简明、更可持续。关于统合多效思维,早在2008年我们承接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案例中就已经形成。如在该项目中,沿单层厂房北墙增设一部通达三层的直梯,梯下空间设为服务性的库房、档案室等,对于开放的大空间厂房来看,北墙承担的节能作用最大,库房形成的双层表皮胜于其他被动的保温措施,沿厂房体量的长向墙体实施空间性的支撑胜于其他单纯被动的结构加固,而这一直梯连同多个平台又是师生相遇和展览的多义空间,一招统合了安全加固、节能改造和空间氛围等问题。在乌海化工厂项目改造中,因核心厂房区改变了利用走向,虽并未呈现对应的典型空间改造案例,但体现统合多效思想的做法随处可见:如,为确保安全,用混凝土碎块及小墙隔离参观者和机器,既提醒了参观者碎块后面是不被鼓励进入的区域,又强化了氛围;沿途节点处设置“艺术装置”,既提醒参观者改变行动轨迹,又改变了游历的同质感,也利用了现场的旧机器;再如,建筑实训区设置多处内院,既解决了新旧之间结构的经济过渡,又让各自与室外有了接触而获得通风换气和引入自然光的机会,等等。

当然,统合多效不仅仅是个经济性问题,也指通过最少干预而最大程度保留既有的空间气质。至于空间弹性利用,主要是指对旧厂房留给后人优质空间资源的一种“永续”再生态度。在本次改造中,不对旧厂房做任何功能固化的空间处理是弹性利用的首要原则,当下的利用仅是其后多次利用中脱离原功能的首次而已。



3、忽略形式

既有建筑改造,本质上是解决在原有基础上的生长问题,一定会面临如何表达气质的问题,是延续、强化、还是相反?通常,设计会强调老建筑所代表的时代气质及属性气质,对本建筑而言即所谓工业气质。关于此,在之前的实践中有过不同程度的探讨,较为系统的是同在乌海市由硅铁厂改造的项目,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想借此总结更为共性的空间体验和感受问题。在过往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对一些设计策略范畴的理解与实践,如包围、铺陈、提纯、返真、游离等,其共同的特点是去形式,引导人关注形式之外的东西,如氛围、场力等。“包围”不同于简单的界面物理围合,强调一种对身体的适度包裹感,从强化空间之于身体的关系来忽略形式 ; “铺陈”不同于控制性引导的空间序列,强调体验过程和身体之于空间的渐进状态,即突出空间的时间性而忽略形式;“提纯”不同于纯净,是通过纯粹的力量感知空间的强度,引导人感受空间感染力而遮蔽形式;”返真”是通过本色的力量,体验建筑的光阴感和空间的生命力,进而感受气质而忽略形式;“游离”则是引导人感受空间的丰富度,但非漫游和感受杂多,不是简单的去中心化,是能够定位、识别,始终有中心场所感的前提下,获得感受的不焦虑,再通过身体体验的自由和不断出现的陌生感来忘记形式。这些设计策略在工业项目改造中更容易实现,是因为其空间本身就含有真和纯的特质,而工业园区又由于其工业流程与组合逻辑本身即包含着包围、铺陈和游离的潜质,因此,在本项目中,只需加以疏导和强化即可实现,其工业气质也自会留存。如,在中心展陈区,相对硬质的界面是厂区的厂房原本设定的,设计在其中设置了参观的路径,改变了路径的地面铺装材质,时而在区域转换时结合高差有意改变路径方式,以强调身体感受的时间节奏,从而也加强了体验的丰富度和陌生感。同样地,建筑实训区连接新旧的钢构廊也出于同一功效。

这些经验做法并非体验的全部,任何设计行为最终都会表现为形式,自然不能全部忽略,设计努力做的,是让形式成为一种“底”和“触媒”来启动人的空间体验,从而保留甚至强化固有气质。


4、质与构的新秩序

任何建筑设计都是建构秩序的过程,但对既有建筑改造,秩序的建立过程似有不同, 因其本身自有一种秩序,新秩序在已有秩序中发生,用什么建,怎样建?如果用与原有秩序中所包含“质”(主要指物理质料)与“构”(主要指空间构成)的关系来建立秩序的话,那么改造项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面对“同”和“异”的选择,由此,为生长秩序的延续与重构提供逻辑依据。既有建筑改造整体包含延续式更新和重构式更新,就建立新秩序而言,前者属于空间缝合,以秩序的“同构”为主,后者对应空间拓展,以秩序的“异构”为多。所不同的是,“同”的延续和“异”的重构,对于改造为多的地方,延续的是空间本体,重构的是机能的构成逻辑;对于扩建为多的地方,延续的是机能上的构成逻辑,重构的是空间本体。在本项目一期改造中,未涉及太多综合性旧厂房内部的改造,主要表现为向外延续空间的秩序建构方式,仅此也会有“同”和“异”的差别,如,学生生活中心是一个新建项目,在园区的整体秩序内,用砖这种“同质”做有差别的“异构”;而建筑实训馆是从老厂房向外衍生空间,为了获得一种整体感,表面上看,用钢这种相对的“异质”做组织关系相接近的“同构”,同时看到,同和异是相对而言的,如把人在老房子的活动方式视为“质”来考察动线,则完全是一种“异构”的关系;核心区则不能简单这样理解,其虽未改变大的空间形态关系,但人在当中的体验改变较大,同质、异质均有,同构、异构兼具,从而既熟悉又陌生,或时而熟悉时而陌生。

其实,不论同质同构(同质异构)的“同”,还是异质异构(异质同构)  的“异”,“同”和“异”都基于人的感受,就此,建立秩序的机制就变得复杂,尚有很大研究拓展空间,留待以后的项目中继续思考。


5、在施工现场做设计

设计工作贯穿建造全过程,这是当下的建设制度中所倡导的理念,这个理念在改造类项目中更容易实施是其不同于其他设计过程突出的地方。尽管设计之前我们已做了尽可能详尽的基础工作,但施工过程中仍会遇到非常多常规建造不曾遇到的问题,为此,从更主动积极的意义上,我们把设计工作搬到现场。识别空间的做法不仅表现在设计前期,也表现在设计完成后的建造过程中,通过施工现场的再识别纠正图纸无法认识到的问题,在造价的整体平衡中修正不足;同时,为了便于更顺畅沟通施工过程,我们申请投标了设计施工一体化(EPC)的做法,只是中途又因能力所限而退出施工管理,但保留了相当程度上设计-施工互动的自由度。2020年末,我在给《当代建筑》(CA)录制岁末感言时,谈到对时间的感悟,认为设计需要时间反复打磨,建筑师需要有不断深入进去考察细节的能力,又必须不断能够跳出来鸟瞰整体。尤其是这种“观其大意”的能力通常被建筑师忽视,满足于局部的顺畅及个人的喜好,草草定案后便不闻不问,固守图纸约定,缺失了许多纠错的机会。这当然与现行建造程序存在矛盾。我们的做法常常是介入施工,以此拉长设计思考过程,在施工中容错。对于改造类项目,眼见和身体感受的真实度是抽象图纸不能提供的。常常让我担心的一件事是现场报告进展顺利而施工单位没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历了几个类似项目之后,深感改造类项目非常适合实施以建筑师负责制前提下的EPC,但必须是目标清晰、投资稳定,且过程由建筑师说了算的真正意义上的的设计施工总承包。
谈到建筑师设计思维中“观其大意”的能力,我认为是一种检查局部用功是否偏离方向的能力,也是一种反省的能力,即,反省整体定位是否适宜或正确的能力。深入施工现场,不仅是检查图纸疏漏的纠错过程,更是从现场的整体体验来反观细节设计的容错方式。



6、停下来思考

前面谈到,建筑工程项目一经启动便不能随意停下来,而设计却需不断停下来思考,对于既有建筑改造,由于不断遇到新问题,停下来的频次就会多一些。由于介入施工,我们获得了自我停下来的相对自由,进行完一期工程,更是选择了较长时间暂停,思考项目价值的长久性和策略的适宜性。此项目是自治区级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是按照整体改造拨付的,但进行完一期,意识到项目定位不够准确,尤其是设计层面的诸如旧与新的关系处理不够适宜,如按既定周期和既定方案完成,会直接导致资金上的不足,或从更主动的意义上看,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时也会引起相关其他连锁反应。
于是,我们主动提出暂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重新整理一下思路的必要性,如,在人口规模较小的乌海市,社会职业培训与市属职业技术学院的日常教学如何结合的问题,再如,设置操场的必要性以及公共展陈区与日常教学的管理矛盾问题等。停工两年来,我们更是做了一些专业的延伸思考:如,原本有意用旧厂房改造的学员公寓,由于公寓建筑均质的空间构成属性,由新建筑承担会更为高效,同时,加入了健康和安全管理的考量。正是这个项目按下了实施二期的启动键,目前完成了方案报批,正待开工。公寓设计在空间组织形式上采用了“异“,而在材质上延续了“同“,因而,二期项目表面看是处理新与旧在量上的一种新平衡,难度更大的是思考建新远大于续旧前提下的气质问题;思考旧建筑占地大而新建筑对大跨度空间需求的平衡拿捏问题;继续思考系统总结既有建筑改造策略的统合多效问题;也需要再思考在新背景下设计与施工如何顺畅沟通问题,毕竟,它仍是一个在旧建筑中生长的设计项目,仍然会遇到非常多经验与体验矛盾的问题而给自己设置容错的机会。



结 语

“质”与“构”是某种程度教科书式的“先验”,对其关系的认知帮助建立改造后的新秩序,在经历了一期项目后,努力转化为融入直观体验的有效经验,似乎是二期改造设计中自我设定的目标,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在人的感受上重新界定“质“与”构“的关系来统合气质与秩序,在设计中能够自然融入到包围、铺陈、提纯、返真、游离等面向体验的策略中。顺便一提的是,乌海职业实训基地一期项目完成两年来,多次进入园区都体验到某种“永恒性“,它来自于空间与背景——四季无草的荒山的关系,苍山与废城,在气质上一致,每次进入的过程,总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这个无意识间的场景生成,也需要在二期项目中巧妙经营。


主创建筑师
张鹏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鹏举大师扎根内蒙古,从事地域背景下的建筑创作、研究与教育工作,致力于建构内蒙古地域建筑学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在创作实践中,秉持融自然、低建造、承传统的理念,凝练相应的创作路径和方法,主持各类建筑设计工程二百余项,树立了大量典型的地域性作品,获得了包括亚洲建筑金奖在内的各类奖项80余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主创团队名单:
张鹏举  曹景  李国保  张恒  张星尧  王宁  郝建锋  申磊  魏新  冯国明  耿玉波  田凯  王江  刘晓博  马海春  陈超  高红艳  杨光  杨耀强   李强


图文由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编辑|中设协建筑设计行业网
-END-

//往期精彩展示

↑欢迎投稿邮箱:894129294@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筑匠大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